我有個雄中同學,他在高一時,數學成績並不理想,到了高二就與大家不相上下,到了高三,數學老師就請他上台當小老師。更特別的昰,高中三年他從來不買參考書,當然也就不像大多數同學一樣,一下課就埋頭在數學參考書中。他常說只要把教科書的內容看懂了,把習題做過了,根本不需要多做參考書的題目。可是當年的我也和其他同學一樣,只是多做題目,熟悉解題的技巧,事實上這種方法只是訓練了記憶力,而非真正的推理能力。不過,這也一直等到我快要大學畢業時才領悟了這個道理。我在化工系四年級的時候有個科目差點不及格,當時真是嚇出一身冷汗,因為不及格就得留級一年。我還記得當時夜裡頂著寒風,穿過充滿鬼怪傳說的步道,跑到冷颼颼的系館啃書的心情,那時我才領悟到我的讀書方法錯了,我只不過沿用了高中演算數學的方法,而非培養了真正的推理能力。讀書這麼多年才領悟到方法不對,心中實在有幾分懊惱。
這樣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在很多人的身上,仔細看看自己的讀書習慣,就會知道可能在什麼地方出了差錯。我們是否在數理上也是採用急就章的方式?所以,數學參考書才會提供不少的解題技巧,如果我們能去深思解題技巧背後的推理過程,這些所謂的技巧對我們就有助益,否則,我們會發現學習這些快速的技巧,就如同常吃速食一樣,日子久了不但無益,反而有害。遺憾的是,就連數學系畢業的學生,也可能犯同樣的錯,這些錯誤就表現在參考書的編輯上。如果,我們只是竊喜自己又多學了一項技巧,很快地我們就會發現自己黔驢技窮。然後,我們又去抓更多的參考書,學更多的技巧,最終的結果就是事倍功半了。其實,學習數理最快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部就班,把現有的教科書內容看懂了,再做教科書上的習題來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懂了,不懂的地方,也不要含混帶過,確實弄明白之後,就可以休息了,不必急著抓參考書做題目。數理本身就是一個推理過程,而不是呆板的機械式反應。
這種推理過程的訓練對我有什麼好處,一直到我唸醫學院時,我才有真正的體會。有一回骨科考試,很多人不及格,多數人都只有六、七十分,可是我考了八十多分,並不是我把書看的很熟,因為純屬記憶的題目,我都錯了。由於那一次的題目非常的靈活,光靠記憶不可能解答的出來,完全必須用推理的方式才能解題,就好像亞森羅蘋一樣,由看到的結果去推測可能的原因。醫學和其他的科學都是站在這樣的基礎上成長茁壯。全文:http://midweg.googlepages.com/lstudy00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