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洲之旅是我人生的大轉折,在短短的三個多月裡,我去了迦納、多哥、貝寧、喀麥隆、馬利,最後在布吉納法索的一場車禍中,結束了旅程,也差點告別了這個世界。我們對非洲的印象幾乎都是來自於書本或是影片,而這些報導中有許多的誤謬,所以有不少非洲國家抗議西方媒體對他們的報導過於負面,西方人用自己的價值觀來論斷非洲人的生活,當然無法公正客觀。其實,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我們身上,有一個知名的旅遊網站,前幾年出了一本介紹台灣旅遊的書,書的封面就是一張貼滿紅色廣告的電線桿,就是那一根電線桿代表台灣,對我們來說,這是極大的偏見,但是對作者來說,這是他的賣點。後來我也發現即使是世界知名的國家電視台,對台灣的報導也是偏向負面居多。我並不是責怪他們,因為他們沒有真正地生活在這裡,他們只是用鏡頭捕捉那些較為特殊罕見的景象來取悅他們的觀眾,而這些影像多半不是生活的常態。同樣的,我們對非洲的印象也是如此。兩年前,有一分快樂人民的國際調查,報告中顯示認為自己活得很快樂的人民並非富有的國家,而是奈及利亞。2004年奈國的國民平均所得是390美元,多數人民的每日收入低於1美元,可是卻覺得自己很快樂。看到這份資料,我們是不是應該想想,到底快樂的要素是什麼?擁有越多,真的越快樂嗎?
真實的非洲與我原來所知的印象相去甚遠,想要從觀光客身上撈一筆錢的人,即使在富有的國家也存在,只能說這是極少數人的貪婪,多數人還是循規蹈矩、老老實實地過每一天的生活。可是,這些少數人也會令人對該國產生極為惡劣的觀感。旅行了這麼多國家,最感激的時刻就是當地人適時伸出的援手,這種幫助事實上只是舉手之勞,可是,對異鄉人來說,這是最大的安慰。有一回我在台北火車站,看到一位中年的外國人抬頭東張西望,一看就知道他在找廁所,我想台北車站的標示非常明顯,應該不成問題,等我自己到了廁所才發覺該處正在整修,有個箭頭遙指遠方的那一端,我知道對他來說一定不容易,所以又回頭找他,他也正摸不著頭緒,我向他打個招呼,隨手一指,他就明白了。他的反應正如同許多需要幫忙又羞於開口的人一般,不知該感謝或是裝做不需要的樣子。不過,我們看到別人有需要就去幫忙,也不用期待他們的感謝。
非洲人在這一方面就非常的不同,他們既不羞於表達自己的想法,而且還會很主動地說出他的需求。我在路上就碰過一群小學女生,才擦身而過,就對著我大叫我愛你。有一回上了公車,一群穿著漂漂亮亮的中年婦女,打量了我一番,就馬上要幫我作媒了。我先後也住過幾個非洲家庭,其中有戶人家收養了一個小女孩,原因很簡單,只是因為她沒有人照顧,他就帶回來照顧,不需要什麼理由。平日朋友來,大家就簡單的吃一餐;沒有錢的親戚天天上門來吃飯,也是稀鬆平常的事,只要看的到的東西就可以吃。原本我還不習慣,因為我放在冰箱上準備當晚餐的麵包,才一轉身就已經進了他們的肚子,這種事情是不用打招呼的。好像人在不是很充裕的情況下,才更能體會別人的需要,應該就是這種分享的心,和受到別人照顧的感覺,才令人感到每一餐都很幸福吧!
當然也不能說他們沒有物質慾望,有位小學老師曾經向我表示他對鄰居擁有腳踏車的羨慕,並期望有一天他也能有一輛腳踏車代步。可是,他還是老實過日,不會有非分之想。非洲的土地相當肥沃,人民也很開朗,可是爲什麼存在著這麼多的飢荒和戰禍?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,其實原因並不複雜,歸根究底就是部落主義──也就是我們通稱的族群問題,族群問題正是使許多非洲國家陷入困境的原因。所以,無論是政治家或是平民百姓,都應該致力解決族群有過的紛爭,而非加以激化。人類在求生存的過程中,難免做出一些傻事,並不存在誰對誰錯的議題,只有相互了解、相互原諒才能真正利益自己和後代子孫。